1949年22岁小战士指着报刊上四野兵团的首长邓华:他是我爸爸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4-12 07:49

  原标题:1949年,22岁小战士指着报刊上四野兵团的首长邓华:他是我爸爸

  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正式成立,第二天,广州解放战役就吹响了号角。这次我军的对手是手握十五万大军的余孽余汉谋,国军气数已尽,十五万大军在短短十二天之内,就尽数溃散,我军正式解放广州。

  为了庆祝这件事,报社刊登了当时解放广州的大功臣,、陈赓、邓华三人的照片。一经传播,举国同庆。然而没有人想到的是,46军的一个小红军邓贤诗,却对着这张刊登在报纸上的照片一直落泪。

  战友过来问他怎么回事,他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,那照片上是他的父亲邓多华,与邓华只有一字之差。当年的照片像素远远不够,两张照片都不太看得清人的五官,但是从身形上来看,邓华和邓贤诗的父亲邓多华确实非常相似。

  “人家是广州战役的指挥官,高级首长呢!你都二十几年没见到你爹了,就别做白日梦啦!”

  这话说得邓贤诗如梦初醒,但是他依然觉得报纸上的邓华将军非常亲切,让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熟悉感。他依然拿着报纸看了又看,一想起自己素未谋面的父亲,眼角又有泪流下来。

  “这邓华司令啊,你也未必有福气做他儿子,但是你若真想求个明白,大可给他写封信啊!”

  邓贤诗再次被点拨到,于是提笔开始写信,思前想后,浓重下笔:亲爱的邓华司令,请问你是我的父亲吗?

  这封信辗转多次才到了邓华司令手里,邓华打开信件一看,心脏直接提到了嗓子眼儿,一看落款邓贤诗,可不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大儿子吗!

  邓华出生于清朝末年湖南省的一个小村庄,他家是书香门第,在教育上很舍得为邓华花钱,所以邓华从小就有书读,算是在青年人之中比较有底子的人。他十五岁开始,就频繁参加爱国运动,十七岁就加入了,人生目标非常简单,势必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道路。

  邓华十七岁这一年,恰逢马日事变,他便只能暂时返回家中,等日后有机会在重返战场。也就是这一年,他听从父母之命,娶了同乡的邱青娥为自己的妻子。两人虽是媒妁之言,但婚后相处得非常融洽,邓华这时候有想过,这就是他即将相伴一生的女子。

  这时候邓贤诗才刚刚出生不久,邓华给他取这个名字,是希望他像圣贤之人一般,有优秀且美好的品德,并且终身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般的世界。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对于邓华来说,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。但是他一想到如果想让下一代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,就应该从他这一代开始努力,于是他牙一咬,下定决心就此远去。

  “如果能留住这条命,我一定会回来。倘若我死了,必定托人给你带个音信,你也不必为我守寡,自当去寻你的良缘。”

  邓华上了井冈山之后,就开始不要命一般往前冲,第一个让他闻名于战场上的便是平型关大捷。当时他与第685团的团长一起指挥了该场战斗,他们的对手是日寇中顶尖的板垣师团。

  这场战役在现在来看,邓华也没有太多赢的可能性,但他就是打赢了,并且歼灭了1千多日寇,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红军取得的第一个巨大的胜利。也就是这场战役,让邓华在八路军的名声中开始远扬,从此中国红军,再也没人不认识邓华了。

  邓华在抗日战争中,打麻雀战非常得心应手,似乎无论多弱的军队交到他手里,他都能打出非常帅气的以弱胜强之战斗。在晋冀鲁豫军区,给他一个连的兵力,他就能牵制日军整整三千人。其军事指挥能力之强,让日寇一在战场上遇到邓华,就开始犯头痛病。

  1949年,党中央决定统一改编红军,这时候东北野战军就改成了后来我们熟知的第四野战军。四野分成了4个兵团,分别的12、13、14、15这四个兵团,四野的司令员如何抉择,曾经也让党中央思考了很久。

  最终还是依靠个人能力和功勋,将第15兵团交到了邓华手里,毕竟在曾经的东北野战军中,邓华就已经是第7纵队的司令,并且是第44军的军长,底下的士兵对他的能力都非常服气。

  他在辽西战役中,就曾经指挥第7纵队一夜之间奔袭90公里,并在短短17天的时间里,直接夺下辽西五座城市,3个师团的力量全部被邓华歼灭,创造了战无不胜、攻无不克的佳话。

  在随后的解放广州战役中,也是让余汉谋的15万大军直接变成强弩之末,瞬间便毁于一旦。也就是这场战役,才让邓华有了跟儿子邓贤诗相认的机会。

  邓华这些年南征北战,居无定所,根本就没有条件将邱青娥和邓贤诗接到自己的身边来,邱青娥早就在1938年就患了重病,离开人世。

  邓华收到消息之后,也有想过将邓贤诗接到自己身边来抚养,但是交通不便,自己又还要打仗。抗日战争之后,还未歇停,解放战争又打响,邓华只觉得自己奔赴在一个又一个的战场,根本没有能够休息的时间,将邓贤诗接到身边的想法,就一直耽搁下来。

  而邱青娥这边,多年都没有收到邓华的消息,早就以为邓华已经战死沙场。邓贤诗更是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,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一直是缺失的,这也成为了他终生的遗憾。父亲留给他的,只有一张模糊的照片。他从小看着这张照片长大,在同龄人可以依偎在父亲的怀抱中的时候,他只能对着照片,幻想依偎在父亲的怀中应该是怎样的温暖。

  于是邓贤诗从长沙文艺中学毕业之后,就参加了当时解放长沙的。他想,如果父亲还活着,两人真的有父子缘分的话,终究会在战场上重逢的!

  邓华一收到邓贤诗的信件,就已经归心似箭,只恨不得飞到儿子身边去看看他。离开家之际,他还是懵懵懂懂的邓多华,如今已经是一个大兵团的司令,历经战争磨砺的邓华,早已物是人非,他不知道再次见到儿子邓贤诗,他是否还能认出来。

  说巧不巧,这时的陈赓刚回到广州的指挥部来,他碰巧有两个侄子在湖南衡阳的46军当兵,陈赓想派在衡阳出差的参谋长把侄子接过来。在说到此事之际,邓华突然异常激动,他同陈赓说:

  “这不正好,我到时让参谋长把你儿子也接过来,让你爷儿俩来一场跨越二十二年的相认大会!”

  陈赓果然一言九鼎,说到做到。不到半个月的功夫,15兵团的司令部门口就停下来一辆吉普,上面坐着的是参谋长和陈赓的两个侄子,以及邓贤诗。当时15兵团的政委和主任们一听说邓华有个失散多年的儿子,全部都凑到司令部门口来,就想看看邓华生的这小孩儿长的什么模样。

  邓贤诗怯生生下了车,看着一堆人儿围着他看,差点给他吓缩回去了。所有人都穿着军装,但邓贤诗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父亲,他比照片上稍微发福,但是身型依然挺拔。邓贤诗看到邓华本人的第一眼,那种熟悉感又莫名涌上心头。他第一次相信,骨肉相连,原来真的会有所感应。

  如果不是战争,邓贤诗从小就能够拥有父亲这样的拥抱。又何苦一个拥抱都要跨越二十二年的时光呢?但好在,他的父亲邓华已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,为他创造了一个和平时代,让他可以真正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之中!